中新网上海6月2日电 (记者 陈静)随着“80后”“90后”进入家庭消费市场,人们买菜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消费主体年轻化、观念前卫化、消费选择多样化、供应渠道多元化,新消费习惯正倒逼农产品生产端和传统菜场的快速转型。
【资料图】
记者在连日走访中了解到,上海的政府部门和国企探索的智慧化改造正助力传统菜场更好地传承城市的“市井气”。位于上海静安区的宁家·宝德菜市场全新升级后重新揭幕,除了灯光和空调布置改良、排水设施的改进、摊位布局的调整,设置实时信息大屏幕、AI识别智能电子秤、行为识别检测仪等智慧化改造大大便利民众买菜和市场管理等。
记者2日探访这家焕然一新的菜场,一进门,入口处主通道配置了信息公示LED大屏,市场里商户的公示信息、成交数据、营业状况等均一一清晰显示;每一个摊位的相应菜品成交价格,让精打细算的主妇和主夫们一下子就“心中有数”;买菜后拿到的购物小票上有商户名、品名、价格、金额和菜品溯源二维码,一切都很透明。
AI识别智能电子秤给各方带来便利。 静安区新闻办供图该菜场的智慧化改造同样让商家获益。卖菜的商户刘女士指着身边的AI识别智能电子秤表示:“以往顾客买菜结算时,我都要一个个找货品类目点价格,然后再算出总价;现在我只要把货品放上去,这个电子秤就能自主识别货品类别、称重量、算价格,太方便了,不会出错,还加快了卖菜的速度。另外,通过LED大屏上的实时更新的销售信息和排名,我就知道哪种菜最近受欢迎,可以及时调整进货品种和数量,避免损耗。”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次菜场的智慧化改造升级,让管理方在日常运营上也“如虎添翼”。菜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以往需要管理人员不停在菜市场内来回巡视,才能及时制止抽烟、遛狗等不文明现象或安全隐患;如今,有了行为识别检测仪,能迅速定位,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同时,新植入的客流检测仪能够让管理方实时了解客流情况,一旦出现瞬时客流增多情况,系统就会自动预警,提醒管理方及时加强客流疏导。
有意思的是,给商户带来便利的AI识别智能电子秤也同样约束着商户。管理人员介绍,这种电子秤上有合同到期/缴费提醒,管理方通过后台就能随时看到缴费情况,不必像以前那样挨家挨户提醒催缴,方便又省时间。
民以食为天,对于家庭主妇而言,逛菜场是“买、汰、烧”的重要环节。在上海话中,无论菜场大小,一律称之为“小菜场”,买的鸡鸭鱼肉,蔬菜瓜果放进菜篮里就都成了“小菜”。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菜场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脏、乱、差”,昏暗闷热的大棚,随地乱丢的菜皮垃圾,污水四溢,尤其在雨后,菜场一脚泥一脚水,湿滑不已。“小菜场”难得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改造后的菜场明亮整洁。 静安区新闻办供图据悉,从2005年起,上海的菜场开始新一轮的标准化菜场建设,目前标准化菜场成为整个农副产品购销的主要渠道,品种多样、新鲜卫生,购物的环境不断提升。
随着电商兴起、生鲜超市不断出现,上海小菜场的“脱胎换骨”也不断升级,创意菜场不断出现:普陀区真如高陵集市装修风格海派烙印浓重:良友画报封面、老式电话机、邮筒等……去买菜好像回到老上海,怀旧感满满;闵行区秀文路上的“黎安集”主打北欧风,小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黄浦区的永年路菜场则散发着“城市乡野”的气息,墙内松果、麦穗、松木、卵石相互融合……一时间,菜场成了“网红打卡地”。
如今,城市数字转型中的上海,政府和企业打造的集智慧管理、智慧经营、智慧办公、智慧运营、智慧公示、智慧服务、智慧监管于一体的“智慧菜场”让民众“逛菜场”有更好的体验。
相关国企下属企业执行董事陈国民接受采访时透露,该企业将通过拓展线上销售功能、加强数据分析运用等来赋能宁家·宝德菜市场,将其创建成为上海市示范性智慧菜场;同时,进一步扩大智慧化改造升级范围,让更多菜市场成为智慧菜场,提升保供稳价惠民的力度,让更多普通民众的“菜篮子”拎得越来越舒心安心。(完)